聯電曹興誠為何不爽台積電張忠謀?
作者:股滿意足
撰寫日期:2024/8/22
筆者多年前在某個假日,和太太兩個人沿著仁愛路走向信義計畫區時,在逸仙路上碰到迎面而來的曹興誠,驚訝他的滿頭白髮,記得在電視上看到的都是滿頭黑髮的,那時心裡想到的是:他不在乎了!不在乎什麼?
在電視或媒體上,都可以感受到聯電(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曹興誠超不爽台積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張忠謀,為什麼曹興誠不爽張忠謀?因為曹興誠覺得張忠謀用了他的「晶圓專業代工的計畫報告書」裡的晶圓專業代工構想[1],創立台積電。但是張忠謀卻沒有說什麼感謝的話。也許台灣的台積電創廠時就決定走晶圓專業代工商業模式,有受到曹興誠的「晶圓專業代工的計畫報告書」的影響,雖然事後回味起來,曹興誠的「晶圓專業代工」並不是世界首創,但是他是在台灣的晶圓廠工作環境下,感受到生存危機,而提到的一條活命之道。
先來聽聽曹興誠的說法,聯電是在1980年由工研院分出來,隔年當時擔任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的曹興誠也被電子所史欽泰所長派出來擔任副總經理,並在1982年時升任總經理,後來在1991年時,讓當時兼任聯電及台積電董事長的張忠謀二選一後,曹興誠升任聯電董事長。因為台積電是世界晶圓專業代工的第一家公司,所以大家都推崇張忠謀為「晶圓代工之父」,這個就讓曹興誠很不爽啦!因為第一個建議台灣政府讓聯電順便做晶圓代工的人是曹興誠。曹興誠在台大電機系的「創業講座」演講時,說在1984年時,當時他擔任聯電總經理,想擴大聯電的業績,所以寫了一個計畫書「晶圓專業代工的計畫報告書」給政府,政府的人也不懂,所以要找這方面的一些專家來審核,其中一位就是時任德州儀器公司副總裁的張忠謀,曹興誠為了讓計畫順利過關,就親自跑去美國見張忠謀,解釋晶圓專業代工的計畫,可惜當時半導體正在起步中,美國的半導體公司訂單接都接不完,「生吃都不夠,那還有餘去曬乾」,所以當時在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張忠謀,給的評語是「寫得不錯,但是不太實際」,所以曹興誠的聯電擴大業務計畫就無疾而終。當然,聯電當時光吃電話IC和娃娃玩具回聲聖誕節IC就應接不暇,所以政府也沒太在意晶圓專業代工的計畫了!
聽聽張忠謀的說法,張忠謀對晶圓專業代工說了兩件事,第一件是晶圓代工的概念是很早有位美國教授在他寫的半導體書有順便提了一句話:半導體晶片上中下游生產供應鏈當中,應該有「晶圓代工」這樣營運模式的可能 [2,3]。第二件是「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台灣的未來(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4]作者Chris Miller [5]來台灣參加「半導體世紀對談」時曾談及他在翻閱德州儀器公司資料時,曾注意到張忠謀早在1976年3月德州儀器公司的策略會議報告,就提出晶圓代工廠概念。所以,對當時在德州儀器公司任職的張忠謀來說,當曹興誠興匆匆的來找他談發展「晶圓代工」時,以他當時美國半導體環境角度來說,當然是No,因為美國都是IDM( 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大廠,從設計、生產、封測、銷售都是一手包辦的垂直整合製造商,當時半導體界有一句話:「Real man with fab」,有半導體廠才是真男人,沒有半導體廠也想發展半導體,不如洗洗早點睡!
再來談談其他人對晶圓代工的說法,前中磊電子董事長,現任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的王伯元,在1976年任職於美國IBM公司時,執行一個IBM與Motorola的專案,由IBM設計電路,由Motorola代工製造晶片的計畫,後來專案沒有持續進行,因為Motorola對代工沒有興趣,因為它訂單都接不完了,沒空理這種沒營養的小計畫[6]。
如果有個技術被發展起來,因為對人類很有貢獻,所以諾貝爾獎要頒給這項技術的人,是要頒給最早提出此項技術概念的人?還是給把此項技術落實的人?以1979年諾貝爾獎醫學獎要頒給發明斷腦斷層掃描(Computerised axial tomography (CAT), or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的人,是頒給Allan MacLeod Cormack和Godfrey Hounsfield兩人,Allan MacLeod Cormack是分別在1963 年和1964 年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7,8] 發表了2篇論文,當時X光機只能照縱切面,Cormack就在論文裡提出如果用X光機照橫切面,那麼更能得到病人詳細的生理情況,能更精準的判斷病因。但是以當時的技術,他無法證實他的想法。直到Hounsfield在1967到1971年間開發出CT所需的X射線管硬體設備,並製造第一部X光CT掃描機,然後在1971年10月1號,放射師James Ambrose於英國的阿金森·莫利醫院(Atkinson Morley Hospital)首次進行對病患的CT掃描,才證明Cormack的想法是可行的。所以最早提出想法的人,貢獻是很大的,因此若「晶圓代工」這個想法要獲頒資訊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ACM A.M. Turing Award)的話,除了第一個落實晶圓代工的張忠謀要得獎外,在書上打醬油說有晶圓代工的生存空間的美國教授也是要一起得獎的。如果台灣要頒總統科學獎給晶圓代工的人,除了張忠謀外,更要給曹興誠,因為他是台灣在地最早提出來要做晶圓代工的,只是可惜被政府否決了!筆者以為當初台積電的成立起源,是因為在1984年間,政府鼓勵留美學人返國創業,最早回來創立IC公司的有莊仁川和吳欽智的國善、陳正宇的美國茂矽,和歐植林的華智[9],然後他們發現聯電的滿滿的產能都被消費電子包了,根本沒時間理他們,聯電想建廠擴充產能,又被政府否決。所以他們要求政府另建一家半導體公司,當時身兼工研院院長和聯電董事長的張忠謀被指派成立這家新半導體公司,即台積電,當初張忠謀在規劃台積電屬性時,很快就定位於晶圓專業代工,那麼快就決定,跟他以前在德儀會議上晶圓代工的建議,以及看過曹興誠的「晶圓專業代工的計畫報告書」,應該都有很大關係。
所以,台灣的晶圓代工想法最早由曹興誠提出來,然後把晶圓專業代工落實的是張忠謀。以兩個人的個性來看,曹興誠是想法多興趣多的人,張忠謀是個興趣單一的人,一輩子只堅持一件事,加上美式管理風格,所以台積電在他帶領下,才有現在超三星趕Intel,榮登半導體世界霸主的位置。
當然,也勸張忠謀,當別人談及晶圓代工的事時,最好也能談談當初曹興誠跑去美國找您的事,這是對他最好的肯定,也是不受委屈的世紀大和解。
參考資料:
[1] 徐秀珍,「策略性調侃對手」的策略」,今周刊,1999/05/06。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post/199905060029/
[2] 陳良榕,「老文件揭張忠謀40年前神預言,晶圓教父的產地,要感謝一位教授」,天下雜誌,760期,2022/11/01。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3368
[3] 王百祿,「張忠謀曹興誠糾纏多年──台積電崛起的祕密(六)」,中時新聞網,2021/09/28。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928000003-262107?chdtv
[4] 原文作者:Chris Miller,譯者:洪慧芳,「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台灣的未來(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ISBN13 / 9789863988472,天下雜誌,2023/03/01。
[5] 天下編輯部.天下Web only,「張忠謀×《晶片戰爭》米勒世紀對談:半導體全球化已死,未來將進入全新賽局」,天下雜誌,2023/03/16。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5037
[6] 林宏文,「晶圓代工序曲,超過40年前的經驗分享!科技老將王伯元笑談歷史,回憶IBM、摩托羅拉合作往事」,今周刊,2024/02/26。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402260003/
[7] A. M. Cormack, “Representation of a Function by Its Line Integrals, with Some Radiological Applications,” J. Appl. Phys., Vol.34, pp.2722–2727, 1963.
[8] A. M. Cormack, “Representation of a Function by Its Line Integrals, with Some Radiological Applications. II,” J. Appl. Phys., Vol.35, pp.2908–2913, 1964.
[9] 張如心,「張忠謀年輕時沒待過台灣,為何過來創台積電?他心中有「中國夢」,台灣給他圓夢的機會」,天下文化,2023/08/23。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856621